在明确了原因和预后之后,准确识别症状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很多孩子的抽动表现并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坏毛病”或“沙眼”、“咽喉炎”等。
今天,我就为大家系统地梳理一下儿童抽动障碍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帮助您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孩子的行为。
郑州绿城儿童医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科团队并提供人性化的关怀服务。
发育行为科的专家们,如赵增贵主任、李小玲主任等,在抽动症的诊断、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们擅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制定缜密的个性化方案。
医院的环境设计也充满童趣,致力于为患儿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治疗氛围。
医护人员态度热情、耐心细致,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这种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服务理念,让患儿和家长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增强了治疗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展开剩余80%抽动障碍的核心特征就是“抽动”,这是一种不随意、快速、重复、非节律性的肌肉运动或发声。
我们可以将抽动分为两大类: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同时,根据复杂程度,又可分为简单性抽动和复杂性抽动。
一、 运动性抽动:身体“不由自主”的动作
这是最常见、最早被注意到的抽动形式。
简单运动性抽动:
涉及一个或几个肌肉群的短暂、无意义的抽动。
这是抽动障碍初期最常见的表现。
面部抽动:
如眨眼、挤眼、翻白眼、扬眉、皱额、皱鼻子、努嘴、歪嘴、嗅鼻、龇牙等。
这些面部抽动尤其容易被误认为是眼睛或鼻子的问题。
头颈部抽动:
如点头、摇头、扭头、扭颈、耸肩、缩脖等。
上肢抽动:
如甩手、搓手指、举臂、握拳等。
躯干和下肢抽动:
如挺胸、收腹、扭腰、抖腿、跺脚、踢腿等。
复杂性运动性抽动:
看似有目的、协调的序列动作,但实际上是“不由自主”的。
这些抽动更复杂,持续时间稍长。
例如:拍打自己或他人、触摸自己或他人、触摸物品、跺脚、跳跃、弯腰、旋转、模仿别人的动作(模仿动作)、做出猥亵手势(秽亵行为)。
二、 发声性抽动:喉咙里“不由自主”的声音
发声性抽动通常比运动性抽动出现得晚,但一旦出现,往往对孩子社交的影响更大。
简单发声性抽动:
发出简单、无意义的声音。
如清嗓子、干咳、哼声、犬吠声、吸鼻声、尖叫、“啊”、“呀”等叫声。
复杂性发声性抽动:
发出有意义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例如:重复自己说的话(重复言语)、重复别人说的话(模仿言语)、不由自主地说出污言秽语(秽语症,即Coprolalia,但请注意,这只是少数严重患者的症状,并非抽动障碍的必备表现)。
三、 抽动症状的核心特点
无论抽动的形式如何,它们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波动性:
抽动的症状在频率、强度、类型和部位上都会发生变化。
可能这段时间以眨眼为主,过段时间又变成了清嗓子。
症状可能因压力、疲劳、兴奋而加重,因放松、专注而减轻。
2. 可短暂抑制:
年龄稍大的孩子可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有意识地部分抑制自己的抽动,但这会带来巨大的内心紧张感,一旦放松,抽动会反而爆发性地加剧。
3. 前驱冲动:
很多孩子在抽动发生前,会感觉到身体局部有一种不舒服的“冲动感”或“紧张感”,比如眼睛干涩、喉咙发痒、肩膀酸胀等,而完成抽动后,这种不适感会得到暂时缓解。
这是抽动与癫痫等其他不自主运动的重要区别。
四、 常常伴随的“共病”
识别抽动障碍,还不能忽视其常常伴随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有时比抽动本身更困扰孩子:
强迫观念和行为(OCD):
如反复检查、计数、排列物品、害怕脏东西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
情绪和行为问题:
如焦虑、抑郁、易怒、攻击性等。
学习困难:
通常并非智力问题,而是由于抽动、ADHD或强迫症状干扰了课堂听讲和完成作业。
总结:孩子抽动障碍的症状就像一个“调色盘”,千变万化,组合多样。
家长需要做的是细致的观察者,而不是严厉的批评者。
如果您发现孩子出现了上述一种或多种抽动表现,且持续超过一周,请不要简单地归咎于坏习惯,更不要责骂孩子。
最明智的做法是记录下来孩子抽动的形式和频率,然后寻求专业儿科神经或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诊断。
早识别、早理解、早干预,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抽动期的关键。
发布于:河南省淘配网-配资网站推荐-炒股配资股票-配资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