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二传新格局:新人上位引发的深度思考
今年,中国女排在二传位置上大胆启用新人,主教练赵勇教练组的选人思路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尽管帐下拥有邹佳琪、殷小岚等00-06年龄段的潜力二传,教练组却并未给予她们足够的实战机会,而是直接将2008年出生的张籽萱推上了主力二传的位置。此举被广泛认为是对00-06年龄段二传的一种“伤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选手在世界各国女排中本应是冉冉升起的新星,许多国家队甚至还在倚重90后的二传。
断层现象与机会不均
回顾以往,00-06年龄段的二传本应是“当打之年”,而今年中国女排却打破常规,大量招入原本更适合U17、U19或U21梯队的选手,似乎直接跳过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培养阶段。在中国女排,连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都未能做到均等分配,就过早地宣告了部分年轻二传的“主力无望”。赵勇教练在执教第一年便“死用”张籽萱,无疑向00-06年龄段的二传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你们被选入国家队,或许只是为了竞争替补席位。国家队的主力二传,竟然比你们年轻,是08年出生的张籽萱。这意味着你们的定位是为她打替补,几乎不可能获得主打比赛的机会,但同时,教练却要求你们上场时必须有出色的发挥。
希望与失落:年轻二传的困境
展开剩余71%当一些人已经将张籽萱视为未来十年的主力二传时,那些心气高、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二传们,如何能甘于现状?在国家队看不到前途和机会,只会加速她们在26、27岁时便面临省队退役的命运。
事实上,其他00后二传们同样年轻,并且正处于二传能力快速提升的“涨球期”。她们急需通过国际比赛的强度来打磨技术,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她们却被晾在板凳席上,或者只能为比自己小的队友打替补,看不到希望。偶尔上场传上两球,更多的时候是“背锅”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下,她们的能力如何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以孙燕为例,这位2001年出生的二传,在联赛中表现出色。当她看到同为江苏队的张籽萱,在联赛中一场未打的情况下,却直接“空降”国家队主力位置时,她心中所想的,是与张籽萱携手撑起中国女排的二传线,还是已经开始提前考虑退役后的安置问题?这种巨大的落差,无疑是对年轻运动员信心的巨大打击。
拦网短板与选材哲学
中国女排拦网的不足,与张籽萱的在场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方球队常常针对她进行突破,而她肩宽的特点占据了过多的网口空间,导致身边队友难以快速地进行移位协防。
诚然,张籽萱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她拦网的巨大漏洞,却让她不适合越级担任主力。她的拦网水平甚至不及一些日本二传,那些球员拥有良好的手型、出色的弹跳和扎实的防守能力。而张籽萱的传球水平,也并未高到足以弥补其拦网的短板。她传好一个球可能为球队带来一分,但对方轻易地从她头上得分,同样会让球队失分。因此,她的技术特点并不适合作为球队的主打二传。
高大化二传的必然趋势
在排球界,尤其是二传位置,对网口高度的重视由来已久。这与当年陈忠和指导在评价日本二传竹下佳江时所说的“传球再好,没有网口高度,我也不要”的观点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当年诸韵颖因身高劣势被暂时调整,而冯坤则凭借自身优势受到重用。
陈忠和的理念,以及郎平指导一直以来对高大二传的考察和招入,都有其深刻的道理。日本队之所以能在拦网和后排防守上形成弥补,是因为她们的二传本身具备一定的网口高度和技术优势。而中国队的技术特点,恰恰难以弥补二传拦网“天残”的短板。张籽萱的传球水平,还不足以让球队无视她拦网上的巨大劣势。在强调攻防平衡的现代排球中,一位在网口存在明显漏洞的二传,很难承担起球队主力的重任。选择高大化的二传,或许是中国女排在二传位置上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
发布于:重庆市淘配网-配资网站推荐-炒股配资股票-配资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