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份,毛主席在视察的路上经过了四川。四川各级领导一听说毛主席要来,都高兴得不得了,并且立马动手准备起来。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检查工作那可是特别仔细。为了不让主席失望,他们把四川这几年是怎么发展的,还有以后打算怎么做,都弄得清清楚楚。等到每个人都心里有谱了,这才鼓起勇气去见主席!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考察过程中,毛主席提出的三个问题,竟然没人能答得上来!
瞧见这情形,毛主席脸色一下子就变了,他瞅着面前的四川负责人,开口说道:
“我是四川这边的头儿,要是连这些都不知道,那哪成啊?”
瞧着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尴尬又难为情的样子,主席忽然收起了严肃的神情,耐心地给大家讲解起了正确答案!
毛主席到底问了些啥问题呢?这些问题跟四川又扯上啥关联了呢?
一、成都这个名字是咋来的?
1958年3月份,毛主席跑到四川成都去开那个中央的经济大会。这下子,四川当地的干部们全都绷紧了神经,心里头那个激动又紧张啊,就怕在毛主席眼皮子底下搞砸了啥事儿!
在跟主席一起出去看看情况的时候,没想到还是碰上了突发情况!会议中场休息那会儿,主席就问起了当地的领导们这样一个事儿:
为啥成都被叫做成都呢?成都这个名字的由来,挺有意思的。咱们得探究探究,为啥它会得这么个名儿。说起来,成都的历史可悠久了,它的名字来源也有段故事。到底为啥叫成都,这里面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和考量。可能跟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都有关系,但具体为啥,咱们现在也只能根据历史记载来推测了。反正啊,成都这个名字就这么传下来了,成为了这座美丽城市的代表。现在咱们提到成都,都知道它是四川的省会,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至于为啥叫成都,虽然具体细节咱们可能不太清楚,但这并不影响咱们对它的喜爱和向往。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大家都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虽然有几个人试着说了几句,但毛主席听了之后,轻轻摇头,显然对他们的回答不太认可。
说实话,毛主席是一位特别注重历史背景的国家领导人。在打仗那会儿,他的不少战斗策略都是从古代兵书里汲取的智慧。
就因为这样,毛主席一到成都,就先着手了解四川的历史背景,他从图书馆借了一大堆书,多得能装满一辆吉普车,尽管工作很忙,他还是抽时间翻阅这些历史资料。
比如说,看看《华阳国志》啊,《四川通志》这些书,目的就是为了把四川的情况摸透,然后把视察工作做得更好。
另外,他也会挑些书里的重要篇章,复印出来分给大家去读和钻研。
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想了解一个东西为啥会这样,得先去看看它的历史背景。
懂了这事儿后,四川当时的省委头儿李井泉马上让人去翻历史书。
没几天功夫,一本充满历史探究气息的集锦书籍《成都的起源》就热腾腾地出版了,它完美回应了毛主席提出的第一个疑问:
成都这个名字的由来,最早在宋朝乐史写的《太平寰宇记》第72卷里就有记录。那里面是这样说的:
成都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汉朝就有了。据说是因为周太王从梁山搬到了岐山,仅用一年时间就建好了小城,两年后更是发展成了大都市,所以就被叫做成都了。
宋朝时候的乐史认为,“成”就是说把东西建好,“都”呢,就是指的国都。把这两个字搁一块儿,说的就是“建好国都”。这个说法挺早的,而且后来影响也挺大。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头的描述:“舜在历山耕种……第一年聚集成村,第二年成了小镇,第三年就发展成了大都市。”
这事儿说明了,“成都”这个名字啊,其实是来源于五帝里的舜帝。但乐史这家伙,非得把成都得名的缘由扯到周太王迁移族人的故事上去。
这么说吧,乐史讲的那个成都得名的故事,其实不太靠谱。还有个宋朝人叫祝穆,他在《方舆胜览》这本书里头说,“成都府路郡名”是来源于《史记》里头讲的“三年成都”那个意思。
很明显,“成都得名于三年”这个说法更能解释成都名字的来历。当主席翻阅完这份资料后,他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确实得好好夸夸那时候四川的地方干部,他们效率真高,没用多久,就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毛主席提的第一个问题。
这种深入挖掘历史的态度,让天府之国的历史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让当地的历史底蕴更加深厚。
可刚夸完没多久,大家又被毛主席抛出的第二个问题给绊住了脚。
二、都江堰这个名字是咋来的?都江堰为啥会被叫做都江堰呢?其实原因挺简单的。据说,这个地方早期有个叫“都安堰”的工程,是用来治理水患的。后来,可能因为时间太久远,或者人们觉得“都安”这个名字不够响亮,就慢慢改成了“都江堰”。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人说,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个叫“都江”的河流,加上堰这个治水的设施,所以就叫都江堰了。不管咋说,都江堰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大家也都习惯了这么叫。
毛主席有回讲了一句实在话:“农业离不开水利,它是关键。”这足以说明,毛主席对水利建设那可是相当重视。
因此,既然已经来到成都,那肯定得去参观一下全国水利工程的典范,都江堰。
3月21号下午,毛主席乘车抵达了四川成都的灌县,目的是去看看都江堰。有灌县县委书记陈彬陪着,毛主席就上了玉垒山。
在半山腰瞅着都江堰,毛主席把全景都收入眼底,一边体会着岷江的浩荡,一边听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忠给他讲解都江堰的事儿。他脸上时不时露出开心的样子,还一个劲儿地夸奖:
灌县这地儿真不错,山清水秀风光好,中国古代的老百姓真是太厉害了!
接着,张建忠一个个给大家讲解了都江堰的那些部分,像分水鱼嘴、人字堤,还有内江和外江。毛主席听后赞叹:都江堰这工程,真是懂咱老百姓的心,太少见了,真是个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好项目。
都江堰的作用真的非常关键!到了夏天洪水泛滥的时候,那个分水鱼嘴可聪明了,它会把岷江里大约六成的水引到内江去,好让农田得到足够的水来灌溉,剩下的水就顺着外江继续流走了。
这样一搞,既能保证农田有水灌溉,又不会闹洪灾!
冬天河水干了些,分水鱼嘴这时候就起作用了,它会把岷江里大约六成的水引到内江去。这样一来,农田就有足够的水来浇灌,哪怕岷江的水变少了,老百姓也能保证灌溉,不耽误庄稼生长。
所以,毛主席心里明白水利有多关键,他特地跟张建忠说:“老张,你是都江堰管理处的头儿,得把都江堰给看好了,管理到位。”
听到毛主席的交代,在场的领导们一个个都连连应承。可就在这气氛正欢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冷不防地抛出问题:“都江堰这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一说出来,笑声立马就没了,现场变得好尴尬。大伙儿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心里都犯嘀咕,不知道该咋回答毛主席这个问题。
张建忠,现在都江堰管理处的头儿,刚才还在那儿不停地讲着都江堰的事儿。结果一听到毛主席问的那个问题,他一下子就愣住了,傻乎乎地站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
毛主席瞅见大伙儿这副模样,眉头先是一皱,随后又慢慢舒展开来。然后他就开始给大家讲起了都江堰的历史由来。
其实吧,都江堰一开始的名字并不是都江堰,而是叫湔堋。这个名字是李冰在都江堰刚建好的时候给起的,可以说是都江堰的小名儿。
湔嘛,就是说水流最开始的那个地方;堋呢,就是把水流给隔开的堤坝。说白了,都江堰刚建好的时候,就像是一个用来分水的堤。
到了三国那会儿,都江堰这块地方归蜀国的都安县管,于是它就被叫做都安堰了。
唐朝那会儿,大家爱用竹笼子装石头来挡住水流,这种做法被叫做“楗尾”。所以,都江堰那时候就被叫做楗尾堰了。
到了宋朝时候,老百姓把流经成都平原的那条江叫做成都江,于是呢,大家就把那江水上头用来分水的堤坝,直接叫做都江堰了。
《宋史》里头写着:“永康军每年都要整治都江堰,他们用笼子和石头筑成堤坝,引导江水,阻挡水流。”这是历史记录里头,都江堰这个名字头一回出现。
说实在的,都江堰可不单单是一个堤坝那么简单,它是整个水利系统的大名儿,里头包括了最关键的渠首工程,还有数不清的支渠和小堰呢。
“都”这个字,它的意思就像是包括了全部、管着一切那样。所以,一看“都江堰”这个名字,就能明白它说的是整个的水利大工程。
听完毛主席的分享,大家都觉得像是开了窍,心里直嘀咕:“这一番话,可比读上十年书还管用啊!”纷纷对毛主席那满腹经纶表示由衷地赞叹!
不过仔细琢磨琢磨,那些藏在史书边角里的都江堰的小细节,一般人压根不会去留意,为毛毛主席会对这些了解得如此透彻呢?
毛主席在打算来都江堰视察的前两天,就仔细阅读了《灌县志》和那本《都江堰水利述要》。这样一来,他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这事儿正好跟毛主席在革命时讲的一句话对上号了:“不了解情况,就别乱说话。”
在一片连连称赞里,大伙儿走到了都江堰的宝瓶口这儿。就在这关键位置,毛主席提出了他的第三个问题。
三、都江堰会不会哪天被水冲垮呢?
小小的蚂蚁洞,能让长长的大堤崩溃。不管堤坝有多结实,要是不好好保养修理,最后还是会塌掉。
都江堰以前因为战乱,维护工作没跟上,加上时间一长,损坏严重,导致它能灌溉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这对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指引人民群众对都江堰展开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让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水利工程焕发了新生机。从那以后,每年一次的“岁修”传统也得以顺利延续下来。
李冰修好都江堰那会儿,他讲:“得年年维护,提前防着出问题。照着老规矩来,别乱改动。”换句话说,李冰要求每年都得整修都江堰一回,确保这个水利设施能一直给老百姓带来好处,长长久久地用下去。
之后,大家就把“岁勤修”这个名字换成了“岁修”。
“岁修”工作通常在每年年底拉开序幕,短的话要忙上一个月,长的话得近两个月时间,主要是对都江堰进行保养和修理。
听完都江堰年度维修工作的报告后,毛主席立马就关心地问:“那些参与每年维修的民工,给不给发工资啊?”
四川的省委头儿李井泉赶紧应道:“肯定办到。”毛主席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慢悠悠地说:
这样才对,找人来干活,肯定得给人家报酬。干完活不给钱,那还怎么称得上是共产党呢?咱们可别忘了共产党的根本原则。
随后又问道:“那国民党也搞每年水利工程维修吗?他们会不会给干活的百姓发钱?”李井泉答道:“国民党确实也会组织百姓进行每年的水利维修,不过他们内部太贪腐,钱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等钱发到百姓手里,就没剩多少了。”
毛主席听到这话,脸一沉,认真地说:“国民党那套腐败行为,咱们共产党可不能学。腐败啊腐败,一旦腐了,就离衰败不远了,你看国民党不就是这么垮掉的吗……还有啊,这年年修修补补,得耗费多少工人的力气呢?”
李井泉回应说:“估摸着得需要一百万。”
毛主席听到这个数字,脸一下子沉了下来,想了一会儿,然后认真地对大家讲:
这么大的工程项目,靠人工挖泥挑沙实在太累了,老一套的方法根本行不通。咱们得琢磨琢磨,怎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机械化作业。比如用上挖掘机、牵引机这些设备,这样一来,大家干活的负担就能大大减轻了。
很明显,毛主席心里装着老百姓,他琢磨着用新技术来修缮都江堰,这样就可以少让大伙儿出力了。
说实话,大伙儿心里都清楚毛主席那句话的真正意思:要珍惜老百姓的力量,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后来,大伙儿一路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都江堰的那个宝瓶口地方。
宝瓶口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里可是个关键角色,它就好像是都江堰的“大门”,管着流进内江的水有多少,实实在在就是内江的一个“水龙头”。
但是,宝瓶口这个地方,深度达到了8尺,跟都江堰其他地方比起来,水流那叫一个急,水势也是最强的。你往堤岸上一站,就能听到江水轰隆隆地流过,那声音大得吓人,让人心里直发憷,感觉胆战心惊的。
可能是看到大家对湍急的江水有点胆怯,毛主席就开玩笑地说,自己想下去试试水,游个泳。
结果,大家非但没笑出来,脸上反而露出了十分尴尬和迷茫的神情,看起来都特别没主意。
有的同志小声嘀咕:咱们都亲眼见过主席横渡长江的本事,那确实厉害。但这地方的水流,实在是太急了,瞅瞅就算了,还是别下去游了,安全点。
这回,大伙儿的表现竟然把毛主席给逗笑了。见此情景,毛主席连忙换了个方向聊,他转过身,直接问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忠:“这儿的石头,江水冲不冲得垮啊?”
张建忠胸有成竹地拍了拍胸口,肯定地说:“没问题,这是砾岩,硬得很。”毛主席一听,立刻转头问大家,一脸严肃:“那要是过了100年呢?还会不会这样坚固?”
这个问题真挺有深度,让在场的大家伙儿都好好琢磨了一番!都江堰啊,那可是咱国家水利工程的老大哥,都已经屹立了两千多年,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估计还是稳稳当当的,冲不垮!
不过,都江堰在未来一百万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能不能抵挡住江水的冲击,这事儿关乎咱们老百姓幸福日子的根基,到底能不能长久稳固下去。
这个问题发生在很久以前,所以大家压根儿没想到毛主席会这么提问。由此可见,在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上,毛主席真的是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思考得深入,提问也很到位。
就是毛主席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大家猛然醒悟,眼前的都江堰不仅仅是个修水利的工程,它还代表着我党干部致力于给老百姓带来长久幸福的事业。
后来,当地政府下了大功夫整治都江堰,他们用上了钢筋混凝土这些结实材料来加固,把潜在的危险给大大降低了,不让大自然再轻易捣蛋。这样一来,都江堰的安全性能可是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给现在和以后的千千万万老百姓都带来了大好处。
另外,在都江堰那分水鱼嘴的尖端位置,建起了一座拥有八个孔的大型控制闸。操作人员只需轻轻一按开关,灌溉、排水防涝、清理淤泥这些水利活儿,就全部搞定,进行得十分顺畅。
现在,咱们再也不用操心会浪费老百姓的力量了,这也算是圆了毛主席1958年去都江堰考察时的一个梦想。
如今,都江堰这个历史悠久的工程,不仅成了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遗产,还大大体现了咱们中国在水利工程技术上的高超水平,给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与品质。
结束的话:到这里,咱们就聊得差不多了。总的来说,就是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到你,让你有所收获。别管是学到了新知识,还是有了新的想法,都是好的。以后的路还长,希望你能继续加油,不断进步。记住,生活总是在向前走的,咱们也得跟上步伐,一起努力,迎接更好的未来。好了,就说这么多,祝你一切顺利!
成都一解放,我们党就很关心四川的老百姓。贺龙司令员一到灌县,头一件事就是带着解放军战士和当地的乡亲们,一块儿去紧急修复都江堰。
1958年,毛主席到四川走了一趟,这一路上的事情,都显示了他这位新中国创立者的远见卓识和非凡魅力。他那考虑全局的头脑和想法,让我们深深记在心里,难以忘怀。
更爱岷山那片绵延千里的雪景,等咱们三支队伍都走过去,个个脸上都乐开了花。岷江水啊,哗啦啦地流,穿过都江堰,一路奔腾,深深滋润着四川老百姓的心。
马定萍和童永飞共同撰写了一篇文章,讲述毛泽东考察都江堰的事迹。这篇文章发表在2014年的《湘潮》杂志上半月刊的第5期。
刘全探讨了毛泽东与三幅成都知名对联的故事,这内容发表在2013年的《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第11期上。
谢忠梁探讨了都江堰历史的两大疑问在1975年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三期中,谢忠梁发表了一篇文章,聚焦都江堰历史的两个关键问题。他深入剖析了这两个与都江堰历史紧密相关的话题,没有回避任何复杂的细节。谢忠梁通过严谨的研究,为都江堰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整篇文章紧密围绕都江堰的历史展开,谢忠梁用清晰的逻辑和准确的用词,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这两个问题的核心要点。
周宏伟探究了“成都”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意思,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名字变到村庄或城镇的名字,他在2015年的第4期文章里详细说了这事儿。他研究的是,“成都”这个名字是怎么从原本代表湖泊,后来变成了代表一个地方的名称。这个变化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含义,是他主要探讨的内容。文章里没有复杂的词汇,都是用很简单直接的话来讲述这个发现过程。
淘配网-配资网站推荐-炒股配资股票-配资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